2011年7月31日

【飛人看小戲】猜猜看,裡面有什麼?

前幾天,小飛人興沖沖地跑來,把一張黑白拼貼的圖放到我面前。
他問:「猜猜看,裡面有什麼?」





我研究了一下,說了我最想說的答案:「有趣!」
他不死心,繼續追問:「別盯著我看,你看看這圖!」
「嗯......很多木頭。」
「明明就是年輪蛋糕,有三塊。」
「那右上角那個咧?」
「你覺得咧?」
「我覺得你玩這圖玩得很開心!」
「我在玩一種抓不到、摸不著的東西!」
說完,小飛人就嘻嘻哈哈地跑走了。



除了手做之外,你還會好奇什麼?
由藝術家Afra創作的第二屆【超親密小戲節】主視覺,
讓我們看見想像的樂趣,也看見偶戲的神奇。



甚麼都有無敵大DM即將出爐,敬請期待!




      

2011年7月22日

關於超親密小戲節--藝術總監的話

關於超親密小戲節--藝術總監的話


我們想看到每個細節,靠偶很近。
我們想去發現隱藏在台北市裡奇特的空間,在那裏演戲。
我們想看到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物件/偶」創作20分鐘的小品。
我們想把一件小事做好,很精緻、手工的完成……
以上,是成就【超親密小戲節】的內心獨白,也是我們的夢想。


2010年,飛人集社舉辦首屆【超親密小戲節】,九個小戲分佈於公館區、師大區、永康區等三區,走走停停的觀賞方式如同城市尋寶的小旅行,在涼涼的秋天大受好評,觀眾的熱烈回應與支持,讓這個「迷你藝術節」有勇氣今年繼續。


《張明》(Here She is)
曾彥婷與黃思農共同創作(Kappa Tseng & Sze-Nung Huang)
2010年於師大秘密髮廊演出。



2011年第二屆【超親密小戲節】邀請藝術家Afra創作主視覺,點出核心概念--「手做」。拼貼圖像中混合既寫實又抽象的「手與物件的關係」,與小戲節強調的「偶表演」的幻覺建立非常貼近。


今年小戲節的第一個活動於8月18~20日正式啟動,邀請英國偶戲大師史蒂芬.摩川(Stephen Mottram)帶領【高感度偶戲工作坊】,以「動作的邏輯」為主題與台灣專業表演者交流互動。小戲節演出於10月21~30日分區陸續展開,演出空間延續去年的師大區、永康區,今年新拓展一區「小東區」(於四維路/復興南路之間),前進台北東邊,進一步開發親子餐廳、幼稚園、劇團等空間做為演出場地。節目方面,三組國外節目邀請凱爾.洛文《血色月光》/美國、隨手說說劇團《豬舍也瘋狂》/英國、梅朵.瑞茲《斑馬》/以色列,呈現西方成熟的偶戲小品。而六組國內新作品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物件/偶」為創作元素發表20分鐘新作。作品多元為今年特色。

王榆鈞 《暮》拆解一台老鋼琴也拆解了生命印記、
柯世宏 《基本功》分解布袋戲偶的靈魂--「手」、
柯德峰/羅皓名 《灰塵》以灰塵和噪音重塑似有似無的記憶、
梅若穎/黃小貓 《露露/LuLu》訴說每個女孩小時候都有的美麗噩夢、
詹雨樹/黃彥志 《盡頭》關於象牙啄木鳥的末日寓言、
魏沁如/李依純 《微居史必得任務》以食材和光影舞出現代慢活……

來自音樂、舞蹈、美術、現代戲劇、傳統布袋戲背景的創作者,各自以20分鐘展現創意,令人期待。


十月涼涼的夜晚
三場二十分鐘的小戲
串連起意想不到的城市探訪
我們 走 著 瞧

藝術總監/石佩玉    


《離開水的魚》(The Fish Out of Water),
伊蓮那.拉羅斯(Irene Geertje Laros),
2010年於公館小地方演出。

2011年7月15日

《PAR表演藝術》雜誌專訪:讓我們靠很近 一起玩偶飆創意

讓我們靠很近 一起玩偶飆創意
訪策展人石佩玉談「超親密小戲節」


去年,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策劃了以台北市南區為演出基地的「超親密小戲節」,
初次面世就頗受好評。你會在各種生活場域中,與演員和戲偶相遇,就在你身邊,
各種奇趣創意鋪展,顛覆你的感官體驗。今年的小戲節已在如火如荼準備中,十月
九齣戲,九組玩物不喪志的創作者,將帶你再度進入親密小世界!


文字/陶維均


《擁抱》(Story of Hug),
蕾吉雅達.格里尼亞尼 與 法昆多.莫瑞諾共同創作(Rugiada Grignani & Facundo Moreno),
2010年於師大米倉演出。





當你走進咖啡店、二手書店、理髮廳,習以為常的生活場域,推開木門卻有著細微
不同以往的佈景,劇場就在這裡,演員操弄著各式各樣的偶件,在你面前拉開一幅
新世界,像是回到兒時的辦家家酒。

去年,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策劃了以台北市南區為演出基地的「超親密小戲節」,
初次面世就頗受好評,馬上列入戲迷們日後必看的戲劇節之一。舉辦小戲節的緣起,
除了受大咪(Damiet van Dalsum)在荷蘭多德列希特(Dordrecht)市辦的
小戲節影響甚深之外,最重要的是,石佩玉想用有限的經費,在有限的環境下去作
出好看的作品:「類似實驗室的概念,創作者可以把天馬行空的點子先在這裡丟看
看,如果不錯的話,也可以把作品規模放大,進實驗劇場或類似的場地再演出。」




給你超不一樣的感官體驗


《突然有人開始跳舞,慢慢的,全部的人都跟著跳…》
(Suddenly, Someone Starts to Dance. Gradually, People Start Dancing...),
夏夏、柯智豪與Oper樂團共同創作(Xia-Xia, Blaire Ko & Oper Trio),
2010年於永康學校咖啡演出。



聊到類似規模的小戲節,佩玉談起去年在倫敦看的「一對一戲劇節」
(One-On-One)。「一對一戲劇節」在倫敦行之有年,演出地點是一棟半廢棄建
築物的各個角落。作品長度介於一到十五分鐘不等,就是各飆創意,玩弄觀眾的感
官體驗。

「其中有個戲在頂樓的小房間,房間裡有個平台,平台旁的演員叫我躺上去,然後
把平台跟我一起推出窗外,我就面朝天空,看著飛機飛過去。」談及這奇妙的經驗,
石佩玉開始思考,當演員和觀眾距離這麼近的時候,到底是表演還是真實,表演跟
生活的界限為何,而這也是超親密小戲節的核心。

小戲節採用「地圖立面化」的概念,讓演出地點和周遭環境立體起來,從點串連成
線面。因為台師大及永康商圈就是石佩玉熟悉的生活區域,所以選擇這裡作為出發
點,她更有把握讓「立面」被大家看見。而「立面化」的關鍵,也是小戲節最特別
的一點,就是觀眾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從一個演出地點走到下一個去看戲,一張票
三齣戲,所以至少得走兩趟。在路程中也不免和身旁原來並不熟識的觀眾聊戲、聊
街、聊店,地圖自然在觀眾心中立體浮現出來。「觀眾普遍對這樣的規劃感到很有
趣,沒有必須正襟危坐的壓力,大家反而看得很舒服。看上一齣戲的爽或不爽,都
會在這個路程中消化掉。」石佩玉回憶起去年的演出,仍歷歷在目。




創作者局限中開心玩空間


《蘑菇記事》(Bathroom),
薛美華、于明珠等共同創作(Mei-Hua Xue & Ming-Chu Yu etc.),
2010年於永康青康藏書房演出。



談到去年舉辦小戲節的難處,石佩玉說,主要是協調:「協調創作者,誰想去哪裡
演出誰不想,協調演出地點和檔期,加上有些創作者是來自海外,更需要花時間溝
通。」整個前置作業將近一年,去年演出一結束就得開始著手今年的企畫。另外,
人員配置也是非常艱辛的挑戰:「同時三戲三地開演,每個點都要有駐點人員、票
務,還有帶觀眾到下個點的領隊。一齣戲就至少要三個人,整檔演出規劃下來,人
員需求很大,排班也非常困難!」她解釋道。

但這些難處有時候也是創作者的樂趣所在,譬如演出場地的選擇,如何讓觀眾在非
習慣的劇場空間做出與環境互動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咖啡店之外,還有利用舊書店
厚實書牆為左右翼幕,如薛美華的《蘑菇記事》。偶戲導演鄭嘉音則打破以往創作
慣性,用烤肉當偶件,在師大的睡不著咖啡店最裡面的玻璃角落做了齣被觀眾戲稱
「輔導級」的作品,血腥又甜美。空間運用最令人深刻的應該是曾彥婷(劇場人稱
河童)的《Here She Is》,在隱身於狹小巷弄中的秘密髮廊演出,全場沒有演
員,只有物件藉著線的牽引移動,搭配音樂創作者黃思農的聲響創作,令人印象深
刻。


《張明》(Here She is),
曾彥婷、黃思農共同創作(Kappa Tseng & Sze-Nung Huang),
2010年於師大秘密髮廊演出。





第二屆小戲節十月展開

第二屆小戲節即將展開,有劇場演員梅若穎與黃小貓,在東區某親子餐廳呈現相聲
偶戲。舞蹈家魏沁如則是要用食物當偶,實驗身體和料理之間的關係。也有行為藝
術家小柯與台原偶戲團的鎮團美術小樹,因為看了去年的小戲節所以興致勃勃來報
名。去年參展的美國藝術家Kyle Loven,從台北地陪跟他說的「手指月亮耳朵會
被割掉」這個鄉野奇談出發,創作新戲帶來台北。他的戲已經在紐約演出完畢,據
看過劇照的石佩玉說是「十分細膩的恐怖作品」。

這一次,石佩玉想放更多心力在創作者身上,跟著他們一起發展一起玩。「我不是
等著驗收節目,是想要創作者跟我一起玩物件。操偶沒有定死的規則,最重要是敏
銳的感官,還有想像力!」石佩玉的眼神充滿著興奮。未來,她希望小戲節目前精
簡的行政配置可以持續三年,大家有了習慣有默契之後,再把小戲節帶去別的城市,
譬如台南。或是擴充變形,加上一些中型劇場規模的演出,然後更強調出「偶」這
個主題。跟演出環境結合也是未來的一個方向,跟周邊空間有更多互動,「甚至跟
當地歷史互動,讓點拉成線面」。

今年十月,飛人集社將載著創作者和觀眾們,再次翩翩飛往親密小世界。九齣戲,
九組玩物不喪志的創作者,還有站在前頭拉著大家一起跑的石佩玉。堅強的創作陣
容還有好吃又好玩的台北市南區,不用怕世界末日2012,超親密拯救地球!


《手拖手》(Hand in Hand),
劉毓真 與 海樂彌.飛塔共同創作(Yu-Jane Liu & Helmi Fita),
2010年於公館巫雲演出。





註:原文出自《PAR表演藝術》雜誌223期七月號
  「特別企畫Feature/特色主題藝術節/台灣篇」





2011年7月9日

高感度工作坊:課程介紹

高感度工作坊:動作的邏輯 The Logic of Movement
每日課程內容介紹

8/18(四)
Class 1 09:00~12:00
簡介課程。經由遊戲找出適當的分組。從人們走路方式仔細觀察​力量的平衡與抵消,並分組練習。藉由小組練習讓學習成果內​化。學習的方式是「觀看」,「操作」同時不忘「聆聽」。從​鏡子的反像中檢視觀眾所看到的內容。

Class 2 13:10~17:10
深入分析懸絲運動:我們是如何感知與了解?物件透過懸擺​搖晃,如何給我們訊息?
課堂小組練習。

 

8/19(五)
Class 3 09:00~12:00
以偶作為焦點:如何製造偶自己在思考的印象?偶作為視覺​焦點時優、缺點何在?
課堂小組練習。

Class 4 13:10~17:10
賦予意識:操偶人如何讓觀眾相信偶有情感。運用動作的對位性​。
課堂小組練習。

8/20(六)
Class 5 09:00~12:00
結合第一天與第二天的課程學習,讓偶看起來彷彿真有生命​。
以小組工作的方式編劇,創作有生物的短篇故事。偶以簡單為主,重點是如何賦予偶具有意義的動作。

Class 6 13:10~16:10
總結:我們學到的東西如何與懸絲偶結合?這些動作和表演元素,​如何應用在我們對於偶的設計和創作上?

2011年7月5日

杜思慧、馬照琪、王嘉明、Fa 聯合推薦高感度工作坊!

為什麼推薦劇場演員、舞者參與【動作的邏輯】工作坊?
如何從偶的表演推展至自身表演的訓練?
讓資深劇場人杜思慧、馬照琪、王嘉明、Fa來告訴你!


戲盒劇團團長:杜思慧

Being a Puppeteer/Actor

在電影《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裡,那個潦倒的木偶街頭賣藝師利用他高度靈活的手指技巧找到了一份在檔案室裡整理檔案的工作,電影畫面裡從他在街頭操偶轉到他在矮小 的辦公室裡曲著身以同樣靈活的手指翻過所有的檔案夾;他的辦公室後方有個小門,這道小門居然可以通到知名演員John Malkovich的腦袋裡,並且劇情出乎意料的,最後他變成了John Malkovich並扭轉他的演員身份成為一名操偶師。我實在很佩服這部電影的編劇,為什麼能這麼抽象又寫實的講出人操控偶、人操控人的這好些層次?演員 的角色扮演和操演,又何嘗不是和這部電影所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偶的移動有一定的邏輯和脈絡,就像演員也要找到說話和移動的動機,更遑論操 偶者得要有「偶在台上的每個移動都該對觀眾有所意義」的感知。演員若能經歷過操偶者的身體經驗,相信一定也更能洞察自己在台上的所有移動和姿態。這次工作 坊的帶領者STEPHEN MOTTRAM先生與偶為伍超過三十年,但他將從演員的角度出發去提領自身對於移動的感知能力,而不只是要培養操偶的技巧;聽起來是個讓想更理解關於「動作」原理的演員/操偶者不可錯過的學習機會。


沙丁龐客劇團編導 馬馬(馬照琪)
終於有一個針對動作而生的演員工作坊了!自二十世紀以來, 所有的戲劇大師都在尋找何謂舞台上的“演員的身體“。西方劇場從東方傳統戲劇去找, 現代演員從太極、瑜珈、禪修、擊鼓、舞蹈去找。但不可否認的, 偶的身體, 是最貼近人類情感並且最有效的舞台身體。在陽光劇團的經典劇碼“堤防上的鼓手“中, 演員就完全的摹仿日本偶劇“淨琉璃“的動作, 成為現代戲劇史上的經典。這是所有追求動人、有效而精準的“舞台身體“的專業演員所不能錯過的工作坊!


劇場導演:王嘉明
這不只是「偶戲」的訓練課程,這也是「演員」必備的訓練課程;
這不只是一個小小的工作坊,
它提供的是整個台灣表演教育所缺乏關於「動作」的思維與實際訓練的課程。


劇場演員:Fa
當演員拿到劇本做角色分析的功課時,大家第一時間都會講:「喔!這時候這個角色的情緒應該是怎樣怎樣… 」但很少人會想,角色這時候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外在形象是怎樣怎樣,因為我們很少去分析動作的邏輯。但是,觀眾看到的是演員的動作,而不是情緒!

2011年7月2日

高感度工作坊【動作的邏輯】報名方式(已額滿)

2011超親密小戲節 首波主打 偶戲大師班
高感度工作坊:動作的邏輯 The Logic of Movement


師資
英國傳統及現代偶戲藝術家 Stephen Mottram 史蒂芬摩川
更多講師介紹

Stephen談動作邏輯的重要性
這個工作坊是在探討偶戲中動作的原理,明瞭動作的原理,
操偶人才能更適切地對觀眾表達自己的想法。

此外,操偶人必須意識到每一個在舞台上發生的動作都對觀
眾具有意義,這是很重要的。
通常為了確保讓觀眾接收到明確的訊息,
我們必須主動減化偶的動作,化約到最本質性的部分。
常常操偶人會出於直覺而添加一些他感覺不錯的細節
事實上這些細節卻打擾偶本身傳達的訊息。

偶戲劇場提供給觀眾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經由動作,
然而,操偶人卻很少有意識去關注動作本身,多半靠自己的直覺感來操作。
對動作缺乏關注力,讓表演的潛能無法被充份發揮
操偶人可以直覺地讓一隻鳥飛起來,
但理解它「如何」飛行,同樣有必要放入設計與編導的每個過程裡。

瞭解如何經由動作傳遞訊息給觀眾,是所有偶戲表演練習中的重點。



開課資訊
上課時間:2011/8/18-8/20,每日9:00-17:00,為期三天,共6堂課24小時。
上課地點:台北文山劇場(臺北市景文街32號,捷運景美站1號出口)
招生人數:16人
報名費用:4,000元


我要報名
報名資格:
20歲以上,對表演、偶戲有興趣,有專業表演經驗的演員、舞者。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8/12日止
報名方式:點此線上填寫報名表

報名採條件審核制度,經確認報名表資料後將進一步通知是否報名成功。


飛人集社劇團2011.08.11公告
目前名額已滿,謝謝大家的支持!




More Info

杜思慧、馬馬、王嘉明、Fa 聯合推薦
課程安排
課程大綱

高感度工作坊:動作的邏輯報名方式(名額已滿)

2011超親密小戲節 首波主打 偶戲大師班
高感度工作坊:動作的邏輯 The Logic of Movement

師資
英國傳統及現代偶戲藝術家 Stephen Mottram 史蒂芬摩川


Stephen談動作邏輯的重要性
這個工作坊是在探討偶戲中動作的原理,明瞭動作的原理,
操偶人才能更適切地對觀眾表達自己的想法。

此外,操偶人必須意識到每一個在舞台上發生的動作都對觀
眾具有意義,這是很重要的。
通常為了確保讓觀眾接收到明確的訊息,
我們必須主動減化偶的動作,化約到最本質性的部分。
常常操偶人會出於直覺而添加一些他感覺不錯的細節
事實上這些細節卻打擾偶本身傳達的訊息。

偶戲劇場提供給觀眾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經由動作,
然而,操偶人卻很少有意識去關注動作本身,多半靠自己的直覺感來操作。
對動作缺乏關注力,讓表演的潛能無法被充份發揮
操偶人可以直覺地讓一隻鳥飛起來,
但理解它「如何」飛行,同樣有必要放入設計與編導的每個過程裡。

瞭解如何經由動作傳遞訊息給觀眾,是所有偶戲表演練習中的重點。

工作坊開課資訊
上課時間:2011/8/18~8/20,每日09:00-17:00,為期三天,共6堂課24小時 報名費用:4000元 報名採條件審核制度 報名資格:對表演、偶戲有興趣,有正式表演經驗者 報名方式:線上填寫報名表http://ppt.cc/k!qw

飛人集社劇團2011.08.11公告
目前人數已滿,謝謝大家的支持唷


戲盒劇團團長 杜思慧 推薦

課程安排
課程大綱

2011年7月1日

點這裡 教你如何購早鳥套票

早鳥套票僅限 華娛售票網路頁面購票
請先加入 華娛售票系統的會員
我要加入會員


早鳥套票 購票去

步驟一


步驟二
找到 熱門票券 =>點選 超親密小戲節專屬套票入口

步驟三
點選 立即購買

步驟四
進入 場次選擇頁面,三區都各選擇一場,才能構成套票
用滑鼠點選座位圖,即可進入 選擇張數 之頁面

1.選擇 小東區 您要觀賞的場次
2.選擇 師大區 您要觀賞的場次
3.選擇 永康區 您要觀賞的場次

步驟五
1.確認訂購清單
2.選擇取票方式 (有郵寄 及 全家取票 兩個選項可供選擇)
3.選擇付款方式 (線上信用卡付款 及 ATM轉帳付款 兩個選項可供選擇)
4.閱讀買賣契約書 並勾選 我已詳閱且同意


步驟六
點選 下一步 進入結帳頁面



完成早鳥套票 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