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2日

關於超親密小戲節--藝術總監的話

關於超親密小戲節--藝術總監的話


我們想看到每個細節,靠偶很近。
我們想去發現隱藏在台北市裡奇特的空間,在那裏演戲。
我們想看到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物件/偶」創作20分鐘的小品。
我們想把一件小事做好,很精緻、手工的完成……
以上,是成就【超親密小戲節】的內心獨白,也是我們的夢想。


2010年,飛人集社舉辦首屆【超親密小戲節】,九個小戲分佈於公館區、師大區、永康區等三區,走走停停的觀賞方式如同城市尋寶的小旅行,在涼涼的秋天大受好評,觀眾的熱烈回應與支持,讓這個「迷你藝術節」有勇氣今年繼續。


《張明》(Here She is)
曾彥婷與黃思農共同創作(Kappa Tseng & Sze-Nung Huang)
2010年於師大秘密髮廊演出。



2011年第二屆【超親密小戲節】邀請藝術家Afra創作主視覺,點出核心概念--「手做」。拼貼圖像中混合既寫實又抽象的「手與物件的關係」,與小戲節強調的「偶表演」的幻覺建立非常貼近。


今年小戲節的第一個活動於8月18~20日正式啟動,邀請英國偶戲大師史蒂芬.摩川(Stephen Mottram)帶領【高感度偶戲工作坊】,以「動作的邏輯」為主題與台灣專業表演者交流互動。小戲節演出於10月21~30日分區陸續展開,演出空間延續去年的師大區、永康區,今年新拓展一區「小東區」(於四維路/復興南路之間),前進台北東邊,進一步開發親子餐廳、幼稚園、劇團等空間做為演出場地。節目方面,三組國外節目邀請凱爾.洛文《血色月光》/美國、隨手說說劇團《豬舍也瘋狂》/英國、梅朵.瑞茲《斑馬》/以色列,呈現西方成熟的偶戲小品。而六組國內新作品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物件/偶」為創作元素發表20分鐘新作。作品多元為今年特色。

王榆鈞 《暮》拆解一台老鋼琴也拆解了生命印記、
柯世宏 《基本功》分解布袋戲偶的靈魂--「手」、
柯德峰/羅皓名 《灰塵》以灰塵和噪音重塑似有似無的記憶、
梅若穎/黃小貓 《露露/LuLu》訴說每個女孩小時候都有的美麗噩夢、
詹雨樹/黃彥志 《盡頭》關於象牙啄木鳥的末日寓言、
魏沁如/李依純 《微居史必得任務》以食材和光影舞出現代慢活……

來自音樂、舞蹈、美術、現代戲劇、傳統布袋戲背景的創作者,各自以20分鐘展現創意,令人期待。


十月涼涼的夜晚
三場二十分鐘的小戲
串連起意想不到的城市探訪
我們 走 著 瞧

藝術總監/石佩玉    


《離開水的魚》(The Fish Out of Water),
伊蓮那.拉羅斯(Irene Geertje Laros),
2010年於公館小地方演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